盐沼的碳存储能力超之前认知

发布时间:2022-11-14 

IET-西湖大学工程技术讲座

题目:盐沼的碳存储能力可能超出我们之前的认知

演讲人:李凌 教授, 西湖大学工学院  环境水文学讲席教授

时间:2022年11月30日星期三  北京时间15:30-17:00 

语言:英文

讲座形式:在线ZOOM会议
讲座报名链接

活动直播平台: 微信视频号 IET工程技术

在本月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开幕式上,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22年极端热浪、干旱和破坏性洪水已经影响了数百万人,并造成数十亿的损失。本届大会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落实”。

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要加强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另外一方面要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自然固碳、增加生态碳汇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盐沼湿地作为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和储碳能力。近年来,盐沼湿地碳循环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碳汇潜力已是普遍共识,但目前仅局限于碳埋藏过程,即盐沼将固定的大气二氧化碳埋藏于土壤中。

2022年,西湖大学工学院李凌团队在国际顶刊发表文章,揭示了间隙水交换带来的碳通量及其所形成的碳汇作用。这一隐形碳汇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盐沼蓝碳收支的认识,其碳汇潜力因此需要重新评估。

针对这一话题,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西湖大学工学院环境水文学讲席教授 李凌博士,在11月30日进行题为“盐沼的碳存储能力可能超出我们之前的认知”的精彩讲座!

讲座概要
盐沼把大量的碳埋藏在土壤中已经是普遍共识,但是关于盐沼将碳输送到海洋的情况,我们却知之甚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进一步了解盐沼系统中所有的碳汇潜力至关重要。

李凌团队对不同潮汐和季节的盐沼间隙水输送到海洋的碳交换通量,进行了量化。结果发现,间隙水碳交换通量约等于盐沼碳埋藏量,明显高于预估值。基于螃蟹洞的冲刷作用、大小潮的间隙水交换的两种地下水-地表水交换机理,都解释了间隙水交换如何将碳输送到海洋。

这些发现突出了盐沼碳汇中间隙水交换的重要作用,以及盐沼作为缓解气候变化的生态解决方案的重大意义。

讲座嘉宾

李凌 教授 西湖大学工学院 环境水文学讲席教授

李凌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后攻读于西澳大学,获博士学位。

李教授于2018年加入西湖大学,受聘环境水文学讲席教授。此前,他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担任多个学术职位。

李凌教授主要从事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研究,在陆地、海洋交界带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作为“地下河口”理论的创建人之一, 他首次提出了潮汐和波浪对近海地下水流动的影响机制并建立了第一个海底地下水排放量的理论模型。

陆地、 海洋交界带是地球系统的关键区域,滨海湿地在缓和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李教授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这一区域复杂环境、生态系统的认识。

李凌教授主持过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250多篇学术论文。他目前是期刊《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联合编辑,以及期刊《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的编委会成员。